Search


~CP值~

好幾年前開始「CP值」這個用語開始流行,新聞上、網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~CP值~

好幾年前開始「CP值」這個用語開始流行,新聞上、網路上、大家都用CP值來評斷一個東西的價值。CP值也作性價比,日本人叫成本效益比,也就是性能和價格的比例,俗稱CP值。

當一件事情變成大家吹捧的「美德」後,就會開始被做爛,CP值高這間是也一樣。本來應該指的是物美價廉,或是物超所值,最後本末倒置就是我說的做爛。就跟我們鼓吹善良,最後卻讓人誤會善良是軟弱鄉愿;佛系在大家濫用下就變成懶散、不積極的藉口。

回到CP值這件事,很多餐廳開始把這件事當作一個賣點,我最怕去「CP值高」的餐廳,因為這樣的餐廳為了做足這件事往往用力過猛,例如把排骨做得比你的臉還大、菜給大家無限續、湯麵務求讓客人彷彿點到一碗聚寶盆的錯覺,怎麼吃都覺得吃不完。

為什麼我怕去這樣的地方吃飯,首先是我食量不大,再來是通常商家一味追求把客人撐壞時,通常就犧牲了一項重要的口味東西。當客人走出門時說:「吃得好飽、CP值真的很高!」通常都已經被撐到失憶,如果你問他們食物好不好吃,通常說不太上來。而這種餐廳,通常不會太久就消失了。因為商家在追求CP值高的同時不斷放大「量」,曲解了CP值的美意,忘了價廉量多的同時還要兼顧美味,食物本身才是比較重要的事,至少我是這麼認為。

有個朋友的同事被炒了,他很無法理解,「那個同事一個人做了好多人的工作,又肯加班。」那位同事就是一個典型任勞任怨的員工,「除了事情很多之外,那個人還有做什麼特別的業務嗎?」「嗯,沒有了,就是一些比較基礎的事情,平常默默加班,我們都有看在眼裡。不過公司怎麼這樣,裁掉這麼努力工作的員工。」

對啊,公司是很沒有人情味,簡直不是人,員工做了這麼久,沒有功勞也有苦勞,甚至過勞,怎麼可以這麼冷血呢?不過職場很多時候就是一個這麼現實的地方,雖然做了這麼多事、花了這麼多時間,但是這些事的本身本身的價值高嗎?還是誰都可以做的工作?如果你今天能做到的只是提供大量的產出,品質、技術門檻一般,那就很容易被遺忘,甚至丟棄。

另一個朋友在一間媒體公司,常常要和其他同業搶各大品牌的預算,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買蔥送魚,對,送魚。就是你給少少的預算,他們便會卯足全力,做到滿出來,即使客戶沒要求也要端出一桌滿漢全席。

背後的原因很簡單,因爲這樣就可以在客戶心中留下一個「CP值」很高的印象,下次有預算時一定會第一個想到他們。所以,每次公司搶下一個案子時,底下的人就累壞了,勞師動眾,各部門能做什麼就做什麼,朋友抱怨,這樣的方式讓他們常常必須犧牲品質;反觀其他的競爭者,拿多少錢做多少事,有些不符合自己公司形象的案子或事情不接、不做。

比較起來,很明顯吧,朋友的公司這麼好合作,下次有了預算客戶肯定會再度光臨的!剛好相反,很多客戶反而把預算大的案子投到其他的公司,因為這些大案子需要一定的質感、一定的媒體品牌形象來支撐,這才是一個媒體品牌應該有的「價值」,而不是一個只講求曝光、流量的平台。「CP值高」帶來的是一個人情,一個「感謝你這麼幫忙」的人情,但經不起現實的考驗,事情來時只能換來一個冰冷的轉身。

或是現在各家媒體有很多「小編」,很多小編每天的發稿量都很大,一天五篇是很正常的事,在訓練下他們可以快速大量的發稿,可是真的能夠編輯或寫出有內容和觀點的小編卻不多,而這種小編才是真的含金量高的小編。

那CP值高不好嗎?好啊,如果需要短時間博取相時好印象時這是很有效的方法,剛開店時可以用這個方法吸引客人,當一個職場菜鳥時可以用這種方法顯示認真;但如果久了餐館只能用「大份」吸引客人上門,在職場只能用「做很多事」證明自己價值,那就是空有蠻力而已,很難長久,也無法進步。

所以,我想說的是:別做一個CP值高的人,要做一個價值高的人。因為這個世界不會虧待有價值的人,但CP值高的就不一定了。

*本文收錄於我的書 #跌倒沒關係沒人看見就好

✍🏻慧川現在有個人網站了👉🏻@haohuichuan.net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你好,我是郝慧川,目前出了兩本書。 第一本《跌倒沒關係,沒人看見就好》,第二本《懂得藏起厭惡,也能掏出真心:30堂翹不掉的社會課》。第三本書名會多長,我不敢想。
View all posts